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
点击量:592 时间:2024-10-22
近年来北方沙尘暴变少了,危害减轻了“沙魔”不再肆虐治沙不可松懈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危害和影响。近日,本报记者分赴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沙尘源区调研,所到之处干部群众纷纷反映:近年来,沙尘暴变少了,沙尘危害减轻了。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普遍减少变弱了吗?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治理沙化土地、改善沙区生态状况?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呈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1993年5月5日,甘肃武威市多地遭遇特大黑风暴,导致几十人死亡,民勤县也遭受严重损失。
记者在民勤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这一带的沙尘暴少多了,沙魔不再像以往那样猖獗。据民勤县气象局统计,民勤的沙尘暴次数由十一五时期的年均9次,减少到十二五时期的年均1次。大滩镇上泉村离沙漠只有1公里左右,村民杨玉明告诉记者,前些年,刮沙尘时往往眼睛都睁不开,风沙过后,到院子里扫沙,常常能扫出一架子车的沙尘。现在沙子少多了,扫不出一簸箕沙尘。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等我国主要的风沙源区,记者不时遇到四五级的大风,大风呼呼刮着,却没有扬起沙尘的情形。农牧民对记者说,近些年沙尘天气不仅次数少了,而且强度小了。
中国气象局2006年制定国家标准《沙尘暴天气等级》,主要依据发生沙尘天气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将沙尘天气划分为五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扬沙及以上级别)日数平均有2.4天,较常年(19812010年)同期偏少2.7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少;共发生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有1次强沙尘暴、2次沙尘暴和5次扬沙天气过程,沙尘天气过程次数比20002015年同期平均值(11.6次)明显偏少,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级的总过程次数也比20002015年同期平均值(6.6次)偏少。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高歌介绍,19612015年,我国北方平均年沙尘天气日数总体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以19812010年平均值(9.5天)为常年值,与之相比,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偏多,19611990年平均为17.9天,较常年值偏多8.4天,80年代以后,年沙尘日数除个别年份较常年值偏多外,大多数年份均低于常年值。20022015年,年沙尘天气日数持续14年比常年值偏少,其中2013年最少,仅3.7天。我国对沙尘天气过程比较规范的监测及统计,是从2000年开始的。高歌介绍,20002015年春季(35月)沙尘天气过程平均为11.6次,总体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其中,2011年至今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次数连续6年少于平均值,其中2013年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为2000年以来最少,仅6次。2000年以来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总次数减少非常明显。总体来看,在沙尘天气多发的春季,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强度在沙尘暴及以上等级的过程次数均在减少。
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北方大风日数减少沙源、强风及热力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产生沙尘天气的3个主要因素。沙尘源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强风是沙尘天气形成的动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大风把沙尘吹起,通过地表热对流将沙尘输送到较高的空中,再由中低空急流将沙尘运输到较远的地区,在运输过程中沙尘沉降,给沿途地区带来沙尘天气。
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总体上减少变弱,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家林业局治沙办总工程师屠志方表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近20年春季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以纬向型(东西向)为主,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和日数进入明显偏少期。二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通过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年均治理约200万公顷沙化土地,北方地区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主要沙尘源区和路径区地表植被覆盖增加,释尘量减少,有利于减轻沙尘天气危害。去年12月发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的5年间,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沙化程度减轻,植物多样性增加,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
对浑善达克沙地的监测分析显示,2014年与2010年相比,土壤风蚀总量减少1.44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439万吨,其中植被增加对输沙量控制的贡献率为18%20%。高歌认为,近年来北方沙尘天气的缓解,是由沙源地人为治理、植被覆盖状况改善以及气候变化共同作用造成的。气候变暖导致冷暖空气交汇减弱、大气的热力不稳定性减小以及动力因素的减弱,对减少沙尘天气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启祎介绍,19512015年,我国北方大风日数(日最大风速10米/秒)呈显著减少趋势。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大风天气持续减少,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北方春季的大风日数基本都较常年偏少。此外,在21世纪初以后,我国北方春季降水量总体略偏多。
王启祎表示,目前,全球气候处在增温的大背景下,但这种增温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均匀分布的,中高纬地区的增温明显高于低纬地区。中高纬地区显著增温,不利于高纬地区大陆冷高压的增强,从而造成冷空气活动减弱,直接导致冷暖空气交汇减弱,大气的热力不稳定性减弱使得起沙的动力条件减弱。大风日数少了,不仅减少了气流中沙尘的夹带,也减弱了沙尘向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输送。仍有六成可治理沙地未治理,将协同推进治沙与治穷在北方多个沙尘源区采访,记者感到,天气气候变幻莫测,减少沙尘天气的危害,不能指望天帮忙,还是要靠人努力,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减少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据测算,我国有53万平方公里的可治理沙化土地。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截至2014年,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为20.37万平方公里,还有61.6%的沙化土地未治理。为了实现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还需要治理1000万公顷沙化土地。
屠志方介绍,一是将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防沙治沙。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争取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落实责任,与重点省区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并认真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交中央组织部,作为对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强化依法防治,巩固成果。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乱采滥挖等破坏沙区生态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沙区植被和治理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在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直接影响近4亿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贫困导致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会加剧荒漠化程度。我国已经打响扶贫攻坚战,要求各地确保到2020年现有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防沙治沙怎样更好地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协同推进治沙与治穷?屠志方介绍,今后将着力突出四个优先:在防沙治沙与石漠化治理工程规划布局上,优先考虑将扶贫重点县纳入规划范围;在防沙治沙资金投入上,优先安排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沙化、石漠化治理措施上,优先采取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荒漠化和石漠化防治技术推广与技能培训上,优先向扶贫重点县倾斜。链接影响我国的三条沙尘天气路径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包括南疆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蒙陕宁长城沿线、科尔沁沙地等。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主要有东、中、西三条。
东路路径主要影响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和山西、河北、京津及以南地区,中路路径主要影响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西路路径主要影响西北、华北地区。(记者刘毅)。
本文来源:k1体育在线网站-www.shinobuphoto.net